top of page

孩子為什麼需要塗鴨?

家有小小孩,只要爸媽一不留神,寬大的白牆、淺色的皮沙發或桌面,總免不了成為「小小畢卡索」的現成畫布,到處散布著塗鴉的痕跡。因此,一談到幼兒塗鴉,很多爸媽的腦袋中總會浮現成堆的問號:孩子為什麼這麼愛亂畫?究竟該阻止孩子,還是放任他隨意畫?

塗鴉是練習創造的重要過程

所有偉大的發明和經典之作,都來自一再的實驗和練習。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林千鈴指出,每個人生來都有創造力,但只有具行動力者能把它創造出來。成長中的小小孩,腦中也總是想著很多東西,但能力有限的他,只能把在腦中閃過的幾千個念頭,抓取某樣,用他知道的方法表現出來。

林千鈴館長強調:「孩子的塗鴉遊戲是一種從虛到實,從無到有,從想到做的過程。而且創造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,不是一次就可達成的任務。」因此,她提醒爸媽,孩子畫不像、會反覆畫是因為他正在練習,唯有經過持續的演練,孩子才能慢慢消化整理,把他心中所感受的,變成大家都看得見的圖像。

塗鴉可促進感知覺統合

任教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陸雅青則指出,幼兒依賴感覺和動作經驗去認知他的環境與自己的存在。塗鴉的動作發展,通常是由肩膀關節運動,慢慢進步到運用手肘、手腕及手指關節。當孩子塗鴉時,等於提供孩子練習手部的操作,再由簡而繁地增進手部和整個身體以及手和眼的協調;而塗鴉過程中的造形和色彩的刺激,也可促進孩子視知覺的成長。

此外,陸雅青教授也說明,當孩子塗鴉時,必須用眼去觀察物體,將「視覺」形象轉變成「心象」,當孩子轉化的能力愈強時,感覺經驗的累積往往也會比較豐富。而多元的繪畫或塗鴉媒材,也將同步引發孩子嗅、聽、味和運動覺等感覺統合作用。所以塗鴉創作是幼兒感知外在世界的綜合形象,加上身體動作協調發展程度所呈現的一種自我的表現,一種本能的反應。

塗鴉表達需求與情緒

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范睿榛提醒爸媽,對於語言能力有限,辭庫量還沒存到足以清楚表情達意的幼兒來說,這類「密碼」似的塗鴉創作,其實是他們展現內心情意感知的另類「視覺」語言。

范睿榛教授指出,相對於過去整日在藍天下、草地或曠野上自由跑跳的孩子,現代孩子普遍缺乏伸展肢体的機會及多元的感知覺經驗。肢體發展及對環境的認知與繪畫有關,當孩子在牆上恣意塗鴉時,他正傳遞出身體的訊息:「我想動,我需要遊戲!」塗鴉也會洩漏出內在情緒與喜好。窗外的雷聲讓孩子嚇了一跳,孩子選擇用狂亂的筆觸和顏色記下對打雷的感受;剛學會禁止標幟圖示的女孩,不喜歡媽媽對她生氣,便畫出禁止媽媽生氣的圖示表達抗議……。給孩子紙筆或黏土,創作裡將說出各種心情故事。

塗鴉經驗影響人格形成

此外,在人格初形成的幼兒階段,父母對孩子塗鴉遊戲的態度,也將對他日後人格的養成,產生關鍵性的影響。

陸雅青教授指出,父母若否定了塗鴉創作是幼兒的一種原創表現,老是以「畫得像」或「做得像」這單一標準來指導孩子,孩子可能會對自我的能力感到懷疑,覺得自己不會畫、沒創造力,可能因此產生退縮、被動、沒自信的人格特質;有些被大人糾正過的孩子怕畫錯或做錯,甚至選擇不再創作或只敢描繪別人的圖。

此外,有些想塗鴉的孩子,因為曾被大人責罵不准亂畫,被壓抑衝動的經驗,讓孩子誤以為所有內在衝動都是錯誤的,因而產生罪惡感。她提醒父母,孩子若總是在壓抑的狀態,還可能造成孩子害怕與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。所以,大人可別小看塗鴉遊戲的重要性呢!

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,全文請見2012年3月雜誌

3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台灣無論好壞 都是我們的共業

把握當下,「累積」人生! 譜出一段對生命的高歌~瀟灑謝幕! #藝術是什麼 #我又看不懂 #能當飯吃嗎 #心靈也是需要累積的 #其實藝術就在生活中 原文出處 : http://bit.ly/2q0rWr0

雲門創辦人林懷民:才藝是引子,不是終點

台灣的兒童教室密集度極高, 但放眼台灣的城市意象、國人普遍的美學素養,卻又往往令人搖頭。到底「兒童學才藝」出了什麼問題?為什麼孩子學了半天,卻培養不出喜愛藝術、鑑賞藝術的能力? 一直以來,台灣的父母都比較講究看得見、技術或考試性的東西。像我鄰居的小孩,只要開始拉琴,我就知道...

不要因為貧窮,而限制了想像!

身為導演、演員、作家、相聲演員、主持人、藝術家,北野武的身份實在是太多了。71歲高齡,榮耀滿身,他卻依然沒有放棄折騰,最近還在巴黎和上海舉辦了個展。然而,這個被大眾封神的男人,回顧自己的一生,卻覺得受盡磨難,來看一條專訪北野武。 #任何事都有可能 #貧窮的時代不貧窮的心...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